当前位置: 首页 > 福城文化 > 人文历史
 
154年的传承
发布时间:2017-04-11     信息来源:苏仙区政协       作者:牛志芳 陈晨      字体:       (双击滚屏)

近日,苏仙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工作人员到苏仙区栖凤渡镇正源村王家自然村进行文史资料普查时,发现该村王氏宗祠右边墙壁上,镌刻着一块1863年雕刻的村规民约石碑,至今已有154年。主要包括劝学励志、向善崇德、行事约束、奖惩原则等内容。

这块石碑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154年来,村民是否依然坚守和传承?

薪火相传世代遵

王家自然村位于栖凤渡镇北面,与永兴、桂阳交界,属于三县交界之地,三面环山,过去是重点产煤地区、茶油出产地。

64岁的村民王早德告诉记者,王姓村民自1384年从永兴迁居过来,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为了规范村民行为,与周边3县村民和谐相处,崇德尚礼的王姓祖宗在建宗祠的时候,在墙上立下了这块村规民约石碑。石碑中有些文字虽然已经残缺、破损,但其主要内容还可以读出来。

石碑规定,以村中心点文昌阁为圆点,周围三十丈以内,不准挖煤,以免影响村内民房安全。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一条得到严格遵循,村内没有任何采掘痕迹。

石碑第二条规定,严禁在周边山头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违反者杀猪诫户,惩一儆百,开祠堂门公开处理。据王姓族谱记载,这条规矩从来没有人破过。在该村后龙山记者见到,保存的树龄在两百年以上的古树,有20多棵;百年以上的,有40多棵。

石碑第三条、第四条规定,设立同宗义学会,举全村之力筹集资金,为无钱交学费的寒门学子缴纳学费、负担生活费。严禁村民偷摸拐骗,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正是这些向善的村规民约,让王家自然村人文蔚起、安定有序。至今村内还保存有朝门、石板巷道和50多栋1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木雕砖雕石雕漆雕精美。正源行政村曾被评为区级文明村,近20年来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村民油茶晒在外面的禾坪上,鸡鸭放养,从未发生过失盗现象。

发扬光大蔚新风

王家自然村现在有5个村民小组,500多户1500余人。谈起大家对祖传村规民约的遵守和发扬光大,参加座谈会的老中青村民代表个个滔滔不绝。

村民王裕试今年87岁,老伴李世英84岁。他们的儿媳妇罗群英,二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公婆的起居饮食。晚上还常常跟婆婆睡在一张床,陪老人聊天。被全村人誉为楷模。

村民王进的妻子曹元芝今年60多岁,2000年至2004年因内风湿瘫痪。2004年治好后,2016年又因心肌炎再度瘫痪。多年以来,儿媳妇李淑英细心照顾,端茶送水、理发洗澡,毫无怨言。2005年,李淑英还用自己打工积攒下的1.5万元,为婆婆买来一张理疗床,希望婆婆早日康复。

村民王修国,今年54岁,单身一人,长年在外打工,他家中92岁的母亲,身体不好,双目失明。隔壁邻居王道平、周元妹夫妇毅然替他照顾老人,一日三餐饮食起居无微不至,多年如此。

村民王春在外经商致富后,不忘家乡,累计捐资300多万元,帮助家乡修路、架桥、绿化。每年过年之前,王春都拿出2万元现金,委托他父亲到廖王坪敬老院看望老人。

过去,周边县的村民曾有到王家自然村偷采油茶的现象。通过事前告知、与当地村支两委沟通等方式,王家自然村有效杜绝了偷盗现象,与周边村民和谐相处。发展到后来,村里人把采摘油茶的日子往霜降后移3日,让油茶充分发育,籽粒饱满。捡茶籽时,茶包爆开,茶籽掉在地上,都不担心有人偷采。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