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友波
郴州为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长沙郡。据旧志记载古郴城最早为汉太守杨璆所筑,因城有义帝冢,内有石虎,故又称为白虎郡,汉以后历代多有扩建,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宋代郴城为二重城,城内子城为后周显德三年(956)重筑,南宋景定三年(1262)知州王橚重修。外城墙依唐五代旧基,外有护城河,大致北以明代郴州北城墙为界,东沿郴江西岸为东城墙,南达愈泉、剑泉一线,西到义帝陵之西,其面积是明代郴州城的数倍。从知州丁逢的《筑城歌》:“春来烝土上脉融,三营伉徤争趋功”来看,外城墙当为夯土城墙,由于土墙不甚坚实,屡遭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加之农民战争频发,南宋时多次重修。
绍兴二年(1132)叛军曹成部围郴城六昼夜,郡人惊走殆尽。贼退后,为免再次生灵涂炭,州守赵不群“省冗费犒军,因缮城壘,民不知役,楼壁岿然。”重修后城墙高大坚固,并于乾道初年(1165)阻挡住了已经连破数州的宜章李金叛军攻城,并大败李金于郴城外。
淳熙十六年(1189)州守丁逢重筑城墙和城门楼,并开挖和疏浚护城河。嘉定三年(1210)叶崇继之而作卫头。嘉定八年(1215)知州陈元勋再次增筑州城。
子城位于城中部,原址为郴州老市政府(今检察院)一带,北以外城北城墙为子城北墙,开有东门。子城内有倅厅等衙署建筑,还有清淑堂、仰贤堂、思政堂、诚意堂等。子城东北有郡圃(即衙署园林),郡圃内植有灵竹、宝松,又有中和堂(又称中和亭),堂两翼有老松,并有大可数尺的桃梅杂植其间。中和堂西为古桂山房(郡盖桂阳也),北为缘名轩,东为修然堂,皆以唐刘禹锡题郡斋诗为名。
外城城门数无考,目前仅知有东、西、南、北四门,门上建楼,外有浮桥与城外相连。其中北门又叫仙桂门,而东门最为雄伟,是为谯门,杨万里《诚斋集》中《朝请大夫将作少监赵(像之)公行状》记载:“(郴州)免符下,州民守谯门呼舞。”当即此地。
外城以居民区为主,坊市作为唐代城市管理的基本制度,到宋代时因为商品经济发展而土崩瓦解,但“坊”作为城市地名还是在郴城保留了下来,如剑泉所在的康泰坊、愈泉所在的愈泉坊、义帝陵所在的明伦坊。子城东门外有苏仙观,绍兴三十二年(1162)御封冲素普应真人,观名“集灵”。旁有开利寺,寺内有橘井,有池塘,池塘中有四色荷花为世所罕见。其侧又有绍熙二年(1191)州守曹冠建的贡院。苏仙观西南有太平寺,与中州对峙,中州上有尧舜禹汤庙。
州学原在城东墙角下,因地势低洼,常年被水浸泡,乾道四年(1168)改建于城西永庆寺,州学内有射圃、有刘相公祠堂,有三贤祠,州学之东为成德堂,再过去就是濂溪祠。濂溪祠之侧原为民舍,宝佑四年(1256)知州王镕捐官屋与民易地,又捐钱创建了郴城最早的书院—濂溪书院,书院依地势而建,讲堂建于高台上,内有五匾,曰:聚奎四斋、立德、合德、德秀、修吉,设讲书、司计位,又有五先生祠。高台下筑土累石建有重门和两庑,上下石阶相连。书院内还有君子亭、仰高台等建筑,并掘池种莲。
郴城不大,城内仅有三口水井,居民日常用水相对紧张,曾任郴州军事判官赵像之的行状记载了乾道元年(1165)一段湖南帅刘珙与赵像之的对话:“(刘珙)且问郴城坚瑕之状,公曰:‘城小而坚,然不可守’。曰:‘既坚,曷不可守?’公曰:‘城中有三井尔,受围五日,不待战死,已渴死矣!’”三井即剑泉、愈泉和永庆寺圆泉(后改名浮休泉)。
郴城东有东山,上有刘相读书堂。城北有北园,距子城北隅仅十余步,广袤五里,原为良田,后荒废,成为荆棘丛生,野兽出没之所,熙宁二年(1069)知州许杭对其进行了整治,园内数峰栉比,最高的两峰上建有灵寿、清淑二亭,山腹小道夹植有松竹花草,山下池沼相照,山口又建有官营酒村,其园风景如诗如画,是为郴城一大景观。
知州王橚《修郡治记》中云:“郴为佳山水,东有仙山,南北湖,皆由来名胜。”其北湖在城北仙桂门外,湖面渺阔,其泉发源自龙居寺前,腾踊深碧,莲若云锦,昌黎所谓'航北湖之空明'是也。其水流七里入郴水,灌田顷余。旁有文公祠、叉鱼亭,与湖堂、玉雪亭对峙,放生池亦在其侧焉。其湖据传为昔日太守开之,宋初为郴城曹氏据为己有,熙宁初知州许杭使其复归于官,并许民不禁灌溉之利,建转激轮浇灌良田,又因民之乐置二舟于湖上为迎送之备。南湖即城南的流杯池,石罅天然,双石对恃,如飞来状,前有池,阮阅诗:“修竹苍苍似剡川,浮觞可继永和年。不知谁有羲之笔,欲写兰亭第二篇。”即此地。城西又有燕泉,以燕来时泉生,燕去时泉涸为名,折彦质居郴时曾剪茅为亭。
城外寺观不胜枚举,城北五里有乾明寺(释惠洪有《郴州乾明进和尚舍利赞》),旁有给事中洪彦昇之妻纪国夫人墓。城南有南塔寺、香山寺、露仙观。城东又有开福寺、东山寺等。
(作者系郴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