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调研报告
 
民进郴州市委关于加快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12-19     信息来源:民进郴州市委       作者:      字体:       (双击滚屏)

民进郴州市委关于加快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健康服务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涵盖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健康保险等重点领域和相关产业的“新兴产业”。为加快推动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由王东副主席带队,深入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企业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2011年至2013年,我市财政共投入健康服务业资金54.94亿元,年均增长15.9%。其中,2011年投入15.56亿元,2012年投入18.83亿元,2013年投入20.54亿元。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下,全市健康服务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一)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1)基本建立健全了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至2014年6月30日,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4670家,其中,三级医院4家,二级医院33家,中医医院10家,妇幼保健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家,乡镇卫生院247家,村卫生室2946家,其他医疗机构1415家。全市医疗服务能力、医疗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区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人民群众就医不便得到极大缓解。(2)基层卫生和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全面完成了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建设和能力建设,推行了以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内容的乡村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落实了对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劳务补助。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预防接种、居民健康建档、健康教育、健康干预与管理等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落实。结核病、艾滋病、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重点、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位居全省先进行列。(3)中医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意见》,全力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各县市区按要求为医疗机构配备了必要的中医诊疗设备,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31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中医馆,全市2级以上综合医院均设立了中医科,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药房,9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运用中医中药为群众诊疗治病,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市县乡三级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等9家中医医院的14个临床科室分别被确定为国家、省、市级中医重点或特色专科建设项目。

(二)健康保险服务业稳步发展。(1)基本医保实现制度全覆盖。目前,全市城镇职工参保50.2万人,城镇居民参保101.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34.6万人,城镇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超过了98%。各项基本医疗待遇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和城镇(乡)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8万和10万元。对中医院的医保患者起付标准降低一个档次起付线的同时,保障比例提高了5%。(2)积极开展大病保险试点工作。从2013年7月起我市推行大病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建立了城乡大病保险机制。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或额度作为大病保险资金,通过公开招标选择商业保险公司投保补充大病医疗保险,在基本保险保障的基础上,对重特大疾病予以保障和救助。现全市大病保险补偿后的实际报销比例均超过65%。(3)健康商业保险发展势头良好。郴州现有多家寿险、财险公司和一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共同提供健康保险产品。产品包括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四大类,并开始向居民的健康管理等服务领域延伸。2011-2013年,郴州市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8491万、11151万、20744万,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4年7月,郴州市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已达18263万,比2013年同期增长64.75%,全年保费有望大幅增长。

(三)健康管理与促进得到切实加强。(1)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在“体育之城”创建的浓厚氛围中,市民健身意识大为增强,“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的生活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全市现有篮球协会、登山协会、自行车协会等各级各类体育社团组织137个,全民健身指导站325个,健身活动点823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余人。老百姓自发的全民健身活动随处可见,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已占全市总人口的28%,市民健康素质有了普遍提高。(2)健康养生产业急速升温。全市保健食品、美容产品、健康器械的社会零售额快速增长。休闲农庄大量涌现,一大批中高档酒店(如温德姆)也在朝着休闲养生度假方向转型发展。足疗、火疗、针灸、蜂疗等传统保健养生领域的本土养生品牌如“仁养神农”、“神农蜂疗”、“风采足浴”迅速成长壮大。(3)休闲养生旅游蓬勃发展。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站在郴州旅游业发展新的起点上,启动了“中国温泉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温泉旅游产业,打造郴州旅游升级版,全力创响“林中之城、休闲之都”旅游城市品牌。温泉旅游产业正在逐步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热点、服务业发展的亮点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健康相关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和健康需求的大幅增长,健康服务业已由医疗一业独大逐步向医疗、保险、体育、旅游、养老等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变。(1)医药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医药产业(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已形成了集中药种植、化学原料药、中成药、医疗器械的研、产、销于一体的产业链。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中药种植专业大户189户,药品生产企业9家、药品经营企业1071家(其中批发企业18家,零售企业1053家)、药品使用单位3606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218家,去年全市实现产值24.5亿元。特别是我市丰富的药材资源和洁净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深受国内外大型药企的关注,正在逐步成为许多中成药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出口商品基地,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体育消费日趋活跃。目前,我市体育用品经营单位有500多户,年销售额3.3亿元以上。各类体育经营场所300多家,固定资产8.6亿元,从业人员1000多人,涉及球类、游泳、射箭、高尔夫球、攀岩等近50个项目。有些经营场所不仅开设多个体育活动项目,而且还附有餐饮、沐浴等配套设施,已形成了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经营性场所。私营企业和个人投资办的体育经营项目占85%,体育产业社会化趋势逐步显现。(3)健康养老前景广阔。截至2103年12月31日,全市已有8家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订了医疗服务合作协议,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另外有8家医疗机构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形式上门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已成为各地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

二、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仍处于一个医疗“一业独大”和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初级阶段,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

(一)优质医疗资源少。一方面,全市只有三级医院4家,国家级重点专科一个(中医骨伤科),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省级名医,与湘粤赣周边的市州相比,缺乏建设湘粤赣省际区域医疗中心的优质资源支撑。

指标

郴州

衡阳

永州

赣州

韶关

长沙

广州

三级

医院

4

8

2

6

1

29

59

国家重点专科

1

0

2

1

2

25

53

省级重点专科

6

9

15

7

6

59

116

另一方面,由于医保(新农合)政策经济杠杆力度不大,全市还没有形成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若雀,造成病人流向严重不合理。据统计,2013年,二级以上医院病床使用率保持在120%以上,部分医院有时甚至达到150%以上;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普遍不到70%,有的甚至在50%以下。全市医保基金流向市外约10%左右;流向第一人民医院约40%;流向乡镇卫生院约20%,普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弱。全市三级医院以及优质医疗资源全部集中在市中心城区以及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区,桂东县、汝城县等地人民医院还没有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普遍较弱。同时,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原因,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素质卫生人才,尤其是高端医疗卫生人才。乡镇卫生院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351名,仅占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6.5%;执业医师983名,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44.7%。全市还有471个村无村卫生室,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不够、结构不合理现象,工勤人员多于卫技人员,缺乏全科、中医、康复、妇科及公卫专业医师,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和业务用车,医疗服务与自身生存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

(三)健康保险服务整体水平不高。(1)发展总量不大。2013年,湖南省健康险总保费327191万元,郴州健康险仅占6.34%。郴州市2013年各项保险总保费278505万,健康险保费仅为总保费的7.5%,低于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其他两市健康险保费收入。(2)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市场上健康险产品与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具有较强替代性,集中在定额给付型的疾病保险产品,短期产品居多。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有一定发展,但补偿性的医疗费用保险产品如个人住院费用医疗保险、门诊医疗保险产品少;长期保障的产品少。(3)专业化程度低。国内至今没有一张统一、科学的发病率表和医疗费用表,保险费率和保障范围制定不够完善。 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谈判能力有限,很难建立可以影响医院医疗行为和医药费用的深层次合作机制。

(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滞后。我市现有公办养老床位13684张,主要服务孤寡、失能、半失能、高龄、“三无”、“五保”老人等特殊对象,远低于国家十二五目标每千名老人30张床位标准,存在着老年人进机构养老需排队等候、一床难求现象。已经运营的4家民办养老机构规模小,床位数不到400张,配套设施简陋, 服务和管理相对滞后。绝大多数护理人员是下岗工人及外来务工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社会老人不同层次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因为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严重脱节,社会对养老服务机构认同度还不高,养老服务机构难以做大做强。

三、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政策,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重新审视自己、谋划发展的机遇,带来了新的工作理念,促使我们进入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增长速度、提升发展质量,是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重要基础。建议市委市政府把健康服务业确立为我市战略新兴产业,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我市十三五重点规划,加强领导,强力推进。

(一)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做好前瞻性顶层设计。郴州是湖

南对接粤港澳的“南大门”,中医药、温泉、生态等休闲养生资源丰富,在健康服务业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1)强化规划引领。建议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有市发改委、规划局、财政局、卫生局、民政局、旅游局、药监局、文化局、体育局、建设局、统计局、环保局、商务局、工商局、经信委、金融办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全市健康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履行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强力推进、融合发展等职能职责。重点编制好健康服务业发展整体规划、相关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品牌产品特色规划,按照“必须顺应发展趋势,适度超前现有经济水平,努力实现后发赶超”的要求,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实施步骤、保障措施、评估办法等,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 “湘粤赣省际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合作区”、“珠三角的生活品质提升区”和“华南健康旅游目的地”。(2)整合养生资源。我市健康养生资源主要有以东江湖、莽山、八面山为代表的生态养生资源;以神农尝百草、安仁药王节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养生资源;以热水、悦来、龙女、汤溪温泉为代表的温泉养生资源;以苏仙、无量寿佛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养生资源;以临武鸭、东江鱼为代表的健康美食养生资源;以宜章夜故事、盘王节、嘉禾伴嫁歌为代表的湘南民俗风情养生资源;以排球五连冠精神为代表的体育养生资源,等等。这些养生资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为我市大力发展健康旅游休闲养生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议按照全市养生资源分布的数量、特点和优势,规划出不同功能特点的养生产品和特色园区,突出特色打造,实现错位发展。 (3)创新后发优势。充分发挥 政府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的作用,重点围绕资本社会化、人才专业化、技术信息化、服务市场化的“四化”要求,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一是制定和落实立项优先、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税费倾斜等优惠政策,探索土地作价入股、土地租赁等形式提供用地保障,推动设立由政府引导、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民营资本、外资机构投资医疗、养老等健康服务业。二是在职称评定、技能鉴定、在职培训、用工保险、人才交流等方面,公办与民办企业、内资与外资机构的从业人员享受同等待遇的基础上,引进健康服务业高端人才,鼓励公职人员离职领办、创办健康服务企业,探索开展医师多点执业。指定市内中高职院校尽早设立健康服务专业,定向培养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加大对在岗人员的职业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流动,充分发挥健康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三是加强基础环境建设,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加强健康服务业统计监测和评估考核,加快实现信息共享,积极发展网络健康服务和远程医疗,探索发展药品和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平台。四是大力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在《郴州日报》和郴州电视台、郴州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健康专栏、养生节目和频道,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风气。

(二)依托深化改革创新,大力发展医疗服务。(1)鼓励社会办医。根据郴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合理制定郴州市“十三”五区域卫生规划和郴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扩张,新增医疗资源原则上优先保障社会资本进入,优先支持社会资本投资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和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重点支持社会本资本举办上规模、上档次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医格局。(2)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通过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理顺服务价格、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和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积极性。落实城市医务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1年政策,进一步加强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不断提高现有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到“十三”五末,各县市区有1所以上二级甲等医院,县域内居民就诊率达90%以上。(3)扶持中医药发展。认真落实《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意见》,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名药”战略,加强市、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强化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工作,提高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水平。鼓励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取得中医医师执业资格后依法在农村和社区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积极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

(三)培育健康养生产业,加强健康管理与促进。立足我市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传承千年的养生文化和健康优质的安全食品等优势,推进健康服务相关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培育好“五业”:一是健康管理业。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探索创新健康管理新模式。引进专业健康管理公司,直接面向个体需求,由专业人士一对一提供咨询指导和跟踪辅导服务,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制定诊疗方案和康复计划,使客户得到系统的健康维护和保障服务。围绕无量寿佛、苏仙、女排五连冠等文化养生资源打造健康文化品牌,积极争取国际性的高端养生论坛落户郴州,定期举办“环东江湖自行车比赛”、“郴州汽车拉力赛”等重要国际体育赛事,进一步培育健康消费市场。支持发展健康体检和咨询,尽快建立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为推动健康管理业发展积累经验。二是健康用品业。重点要立足我市资源及产业优势,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支持引导中药种植、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器械制造等企业加强市场开拓和产品研发,加快培育健康美食、生物医药、养生礼品、康复产品、保健药品、保健器材、美容用品、养生家居等关联产业。三是温泉疗养业。依托我市的地热温泉资源,以汝城热水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以仙岭高铁温泉文化园为重点,以苏仙区许家洞镇、宜章县一六镇、安仁县龙海镇、永兴县悦来镇、资兴市汤溪镇、嘉禾县珠泉镇等六大温泉小镇为支撑,形成“一龙头、一重点、六小镇”的“116”绿色温泉产业整体布局,打造不同类型的温泉养生度假产品。四是健康养老业。在桂东城区、汝城热水和郴资桂沿线规划2-3处融合高端健康服务、康复疗养、休闲度假、绿色人居于一体的大型生态健康养生城项目。引导房地产企业采取引进合作伙伴、房产返租等形式,完善健康养生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健康养生型社区。与途家网、蓬达网等知名网站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国内外大型养生养老机构来郴州设立基地。加强与海南、云南、上海等地区养生养老机构合作,打响“四季养生在郴州”的健康养生品牌。建立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保健机构长期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通过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利用技术设备、提高健康医疗保障来推动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的融合发展。五是休闲旅游业。用保健养生的标尺对我市的主体旅游资源重新进行梳理、评价,对具有保健、休闲、养生功能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将其整合为一个个以健康养生为主题的旅游品牌。重点开发诸如生态怡情旅游、温泉保健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观光美食旅游、体育健身旅游、中医养生旅游等以养生、怡情、休闲、保健、娱乐、美食为支撑的旅游产品体系,着力打造 “华南健康旅游目的地” 。

(四)完善健康消费保障机制,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1)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采用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加快发展执业医师责任保险、医疗机构责任保险等多种医疗执业保险,提高覆盖面。支持健康保险公司针对市场需要,开发一批包含失能收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定额给付型医疗保险在内的适销对路的健康保险产品,包括长期健康险与短期健康险。采取免征商业健康保险业务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允许健康险保费在个人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内免交所得税,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2)促进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保险深度配合。支持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建立协调合作机制,在覆盖人群、 目录范围、保障水平等方面实现紧密衔接。引导健康保险公司探索通过投资设立、兼并收购、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推进健康保险、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相结合的健康保障服务,建立保险业与医疗服务业优势互补和共赢发展的经营模式。鼓励医疗机构与开展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险公司合作,成为商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共同构建医疗保险体系,共同探索既能保障服务质量、又能控制成本、有利于医学技术发展的有效支付手段。(3)发挥商业健康保险保障作用。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汇聚更多医药消费者,建立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促进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提高医疗水平,遏制不合理的诊疗行为;引导合理的医疗消费行为习惯,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改变医疗服务结构性供求矛盾;与健康管理业一起发挥作用,引入“治未病”的长效概念,按照事前健康预防、事中医疗干预、事后保险服务的总体运作模式,提高群众医疗健康保障水平。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